2021年6月13日37000cm威尼斯物理系学生党支部组织观看纪录教育影片《九零后》。《九零后》是一部优秀的纪录影片,通过目前还健在的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的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学生的讲述,为我们还原了在日军的侵略下,西南联大学生怀揣学习知识,报效祖国的理想,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即使在日军轰炸的警报下,联大学生总是带着书本疏散。在他们心中,看到了国家的积贫积弱,体验了百姓的生活困苦,坚定了他们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斗志与决心。在联大校友中,走出了174位两院院士,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不朽的功绩。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起年轻时代的“九零后”西南联合大学学子要好了很多,国家也正一步步走向富强。作为学生党员,我们即将接过前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接力棒,相信共和国的明天会更好。
电影结束后,支部党员对影片发表自己的感想。
唐鑫岚:今天与党支部的同志们一起观看了记录电影《九零后》,说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知晓有关西南联大的一些故事,要说感受,我可以如此形容:大为震撼。
电影的英文名为“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在我看来为这部电影作了十分贴切的注解,《九零后》讲述的是一个个年过九十、身体里却住着年仅十九灵魂的人,可以说的上是一部“青春片”。我看到他们在战火中于联大求学,看到了联大老树下,两位年轻背影被“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的书声所环绕;看到了“跑警报”下,长期以来生于忧患的人民们的坚韧;看到了无数学子结茅立舍、弦歌不辍的生活。无论是对于家国,还是对于知识,我所感受到的,都是一颗颗赤子之心。
我不禁反思自己,“九零后”的那代人如此深刻的家国情怀和对知识的一片赤诚,对于我们这代90后又有着怎样的联系?但无论如何,我都相信,哪怕相隔时空,同是离家求学的我们,也定会从这段历史中寻得一些共鸣。
张晟禹:当我看到这个电影的名字的时候以为这是一部讲述年轻人的故事的电影,但是随着《当我们年轻时》的歌声响起,已经一百岁的杨苡先生开始回忆自己的过往人生时,我想到了袁隆平爷爷说过的一句话,“我虽然是‘九零后’,但我脑瓜子还冒糊!我还要继续干到‘百零后’。”所以这部电影也许讲的不是“九零后”的年轻人,而是年纪超过九十岁的“九零后”们。
这部电影通过一批从西南联大的毕业的国家栋梁们的回忆串联起整个故事。杨苡、许渊冲、李振道、邓稼先、杨振宁、巫宁坤、马识途……一个个都是人们熟知的名字。从他们的回忆中,把西南联大的历史,以及当时学生们学习的的状态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汪曾祺和他的好朋友经常回去茶馆点一份花生米,或看书或讨论问题;还有汪曾祺替学弟写作文,其中一句:“别人都是在白纸上绘画,李贺唯独在黑纸上绘画。”深得老师赏识,还说出了:“你写得比汪曾祺还好。”惹得底下的同学和观影的我们暗暗憋笑。
绘画和记录片相结合的画面在一方面营造出了认真严肃的气氛:日本轰炸中国,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等等;手绘的画面在另一方面则增加了一份诗意,让他们的回忆展现得更加富有感情。
整片的最后又想起了《当我们年轻时》的歌声。虽然他们都已经年过九十,但是我能却在他们身上依然能看到曾经满负理想,报效国家年青人的模样。
王伟:6月13日,党支部集中组织了红色电影学习。电影选取了《九零后》。《九零后》是为庆祝在抗日战争中成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八十周年。讲述了学子们去西南联大,在西南联大生活,弃笔从戎在缅甸参与抗日,以及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远万里回到祖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湘黔滇步行团里,学子们在风餐露宿的路途中,依然不忘记学习,苦中作乐。在昆明的日子是艰苦的,但是学习的氛围是浓厚的。在日寇日渐狰狞,全国再难以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时,奋不顾身的参加抗战。在朱光亚写给海外同胞的一封信中,我看到了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哪怕此时中国正一穷二白,正操守帝国主义的封锁,一些科学家依然奋不顾身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片中大师们崇高的爱国品格、勤奋的学术精神和认真的生活态度,令我大为感动。此时此刻,那些经历过战火纷飞、参与过祖国建设、立下过不朽功勋的人已经白发苍苍,成为了“九零后”,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也不能忘记那段峥嵘的岁月。西南联大是时代的产物,虽然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它那民主自由、严谨求实、活泼创新、团结实干的校风,以及寄托于校歌《满江红》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应当永远的保留下去。